2012-05-26


即将搬家,想到一大堆书又成为灾难,狠狠心,把一半打个包邮给了山西的室长。其中一本《十宅论》,是一个叫隈研吾的日本建筑师分析十种风格的日本住宅的小品文集,很有趣可惜我没看完,看过的印象深的也就是第一篇“单身公寓”,因为它离我的生活最近。
也许“单身公寓”在很多人看来是种尴尬的存在,但我觉得是很好的发明。说到尴尬的话,应该看看上海那些被薄薄的墙板隔成很多胶囊间的出租房。毕竟“单身公寓”在建造的时候就为单人居住设计,至少会有20多平米的空间,卫生间厨房一应俱全,设施也完备。我觉得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,它的市场潜力很大,每年都有那么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,在选择住宅上,大部分都会喜欢独立的,有私密的空间吧,就算是价钱贵些。可是拜房地产泡沫所赐,空置的商品房盖了一大堆,这种有很大需求的专出租的公寓却很少,年轻人们更多地只能选择不方便的合租。
可预见在房市的疯热冷下去后,中国的大城市里单身公寓会逐渐多起来。我要搬的地方就是外高桥的一处单身公寓。可能也就偏郊的地方才有单身公寓吧,管理员说,有人在静安区上班也要在这里租公寓,路上要花50分钟。我信,一进屋子,“终于可以自己住的像点样子”的感觉就能使人下决定吧。一个女同事和男朋友搬进了宽敞装修好的公寓,QQ签名也变成了:“换了房子,心情特别好”。所有北漂或海漂的青年都会理解这种心情,宅,本该是舒缓焦虑之地,没有这种作用的宅,人呆不久,不是鼓励自己忍忍多攒钱就能挺过去的问题,就算是月薪过两万,你要只能住地下室,也没几个人能长久坚持。何况,我们这一代的大部分人对房屋正怀着前所未有的焦虑呢。
这些被一个个财富奇迹吸引,怀揣着宏大理想进驻大城市的青年,不用太慢就发现,理想已经缩小成罗列在混凝土格子中的几十平米,韩寒说得对,房地产先垮掉,年轻人才会有理想。这种现实的可悲,不光在于GDP大阳具充血的过程中,我们见证了豪宅名车的梦想照进少数人的现实,干爹二奶二代们登上浪潮之巅浪打浪,也在于我们的视野越过了防火城墙,知道了什么叫官员财产透明,什么叫知情权,什么叫土地所有权,什么叫……
很喜欢日本的一个叫“全能住宅改造王”的节目,那些老的破的小的房子,在建筑师的帮助下变成了宽敞明亮焕然一新的现代化住宅,一家人的生活也有了全新的面貌。这样的节目体现了社会关怀,也增加了人们改变生活的自信。可是大家讨论,这样的节目不可能在本朝出现,原因不言自明。相反地,刀光火影,血泪纵横的现实大戏总在不断上演,真不知道,国和家两个字,在人民的眼中,以何种关系连带在一起呢?
广厦千万间,郊区的一片片空地也被迅速填满了。路灯上挂的广告是“纯刚需楼盘”,墙上的大牌子写的是“唯挚情,赢天下”,看到它们,我就会特别屌丝的竖中指翻白眼,“刚nmb需”,“你丫是想操天下吧”。很多时候,一些嘴脸从正的反的,或得意或忧心地总把“中国人多”拿出来说事,当优势当借口,其实,在这些能摆布人的人眼中,需要的场合,人就是士卒,钱袋子,不需要的时候,就是多余,累赘,并不在意那些给空气盖的房子是人堆砌起来的。我相信市场的理性会让那些敢于不尊重它规则的人付出代价,但是我们能不能跑过CPI这件事还是取决于政治。在这个经常发生着意想不到的颠覆,很多看似坚固的东西顷刻倒塌的时代,你能把自己的安全感寄托于一个屋吗?不过,一个女孩在向未来老公要求一屋时,你不能说她要求的太多,在一个非常注重形式的国内,你怎么能让家缺少基本的形式呢?现在的婚姻往往成了两个家庭的巨大分娩,以至于,结婚,进驻新房后,这口气松得太长,婚主再也提不起劲做些什么……

2012-05-01

Born in 1984




一位外国外国年轻朋友在上海的街头拍到这个广告,发到G+上,并附上了有深意的笑。跟帖搭讪的是国内青年们不解其意,自作聪明的说些”80‘s are falling generation”之类故作深刻的话,此种无知仿佛印证解释”生于1984“的隐喻。


这个广告的设计有没有政治隐喻我不知道,同样的服装品牌还推出过红星闪闪的”仰望星空系列“,要么都是反讽,要么都是浮于表面,否则不能把握这个品牌的一贯气质,呵呵。但是简单几个字,一些人从中看到的是流行歌手宣言,一些人看到的是对自身成长环境的隐喻,那无论从商业创意上,还是”险恶用心”上都是成功的,心照不宣,无关春哥。


“生于1984”,先天被格式化历史记忆的一代。那些尚有痛感记忆的七零后一代,对八零后一代忧心忡忡,然而也有人抱以希望,“一点儿沉重没有,一点儿历史没有,全是好的。 ”


假如现实是一整代人的无知,那至少说明了上一代有知之人的无能无为。所幸我看到的不是这样,至少,基本上大家都知道五毛这个贬义词是什么意思。所谓传承,都是要靠接班人经历一番自我成长之路。不是有没有人交给你的问题,是你自己想不想知道的问题。我老说,自己念的是google大学。


但是闻道先后者的心态是不同的。我在高中时就看到看到同龄的胡坚写出了《宠儿》,《杨家将》这样“用心险恶”的小说,可是他现在做些什么呢?


在迷笛听到大悲乐队唱《玩偶工厂》:


这是一个造玩偶的工厂 
没有门也没有窗 
巨大的机器发出悲鸣般的声响 
那一切就在这里发生 


每个玩偶都很漂亮 
他们拥有同样的脸庞 
还有清澈黑色的眼睛 
可是那些眼睛都被蒙上 


所有玩偶都有很高的智商 
用来学习种种伎俩 
他们被灌输高尚的情操 
最终却被推向各种战场 


茁壮成长 
不需要思想 
茁壮成长 
不知道真相 


亿万的玩偶任人摆布 
他们随时可能成为废料 
时代的线将他们捆绑 
同样的命运将他们笼罩 


摧毁太阳 
摧毁信仰 
摧毁理想 
摧毁真相 


制造太阳 
制造信仰 
制造理想 
制造真相


这首歌让我稍有些感动,可是这种少年人的悲天悯人,来的大而无当;同时作为一个奔三的八零后,我不能老把洗脑教育的被害者情绪说个没完了,该是做点自己的事情的时候了。


还喜欢郝云的那首新歌:


慌慌张张,匆匆忙忙,为何生活总是这样?


不卑不亢,不慌不忙,也许生活应该这样!


我们改变世界的一腔少年热忱,回归自己的生活时,依然有勇气,有信心,才是更为踏实恒久的力量。其实1984的铁幕已经开始塌落,而2012后世界还会照常运转。


《再见列宁》中,可口可乐的巨幅广告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,苹果做过一个1984的广告,然而我们的新时代,却不是Mac Computer 和iPhone带来的。手机、微博这样的工具,既可用来帮助你炫富,约炮,也能用来突破信息封锁,了解内幕。


你不能选择成为X二代,但不代表你的生活乐趣只能局限在窝在电脑前打游戏,调侃”屌丝,高富帅,黑木耳“的三元社会划分。


”生于1984“不代表无知,相反,它在提示你的使命:自我反抗,自我成长,自我更新。


所谓的大理想,落实个人身上不就是这样吗,但愿你在抱怨大环境之余,相信自己的努力,至少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变。最不愿听到的是”已经这样了“,想想你以后的人生是不是要在”已经这样了“的路上万劫不复。


年轻,就是相信可以改变。